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建言献策
        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建言献策 > 正文

        美好365app官方下载_速发365app下载_365bet足球联赛

        更新时间:2017-09-29 10:29:35点击次数:2304次

        “公正、合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引领团队创新能力、全面提升科技竞争力和贡献率的基础。”在97召开的全国美好365app官方下载_速发365app下载_365bet足球联赛双周协商座谈会上,唐明委员提到了科技评价体系对于团队创新的作用。

        通过团队的协同创新,使不同学科、不同优势的创新主体形成合力,优势互补、联合攻关,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。然而,在她看来,当下的科技评价体系,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团队创新的因素。

        “目前评价中,比较注重对团队核心成员的评价,忽视了对团队其他成员之间协作能力和贡献的有效评价,缺乏相应激励机制,这将直接影响到团队的整体凝聚力,使团队效应难以充分发挥。”

        “对团队成员的评价指标除了有整体的,还应有个人的。”唐明建议,对团队整体以创新能力提升、解决重大科学问题进行评价;对每个成员以贡献度大小进行分类评价。

        “应探索鼓励团队合作的评价模式,让科技评价回归学术判断和学术评价本身,公平对待每一位科研合作者,创造协同创新、专心宽松、有利于重大原创成果产出的合作氛围。”沈保根委员关注的也是同样的问题。

        中科院院士郭雷则从科技奖励制度角度,提到了评价如何面对创新。

        “政府性奖项应设置得少而精,且宁缺勿滥。”郭雷认为,只有奖励人数少,才有可能从机制上保证奖励的水平和质量,减少外在奖励对科研人员内在创新动力的影响,形成正确的激励导向,使大部分人安心专心从事创新工作,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。

        罗永章委员直接从“方法”层面,提出了让评价体系科学促动创新的建议,“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科技立项、成果评价和人才考核体系。”他的考量是,将各学科领域的成果纳入数据库,分析总结哪些适合发文章、哪些更有应用潜质,根据国家及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确定立项方向。

        通过完善评价体系的构建,让“科学精神回归”,让创新氛围浓厚,是委员和专家的建议,也是众多科研人的期望。

        摘自《人民美好365app官方下载_速发365app下载_365bet足球联赛报》

        (编辑:保定美好365app官方下载_速发365app下载_365bet足球联赛)